遺產

歸扣案例-特種贈與應證明贈與原因為結婚、分居、營業或是已有預付遺產之意思而為贈與而得歸扣加入遺產計算應繼分、特留分

我們想讓你了解的是

歸扣是指當繼承人於被繼承人生前受有特種贈與,在計算應繼分數額時,應先將所得利益歸入遺產,再自應繼分中扣除之。歸扣的標的,限於因「結婚」、「分居」或「營業」等原因而受贈的特種贈與,也就是被繼承人生前所為的贈與,必須是因繼承人結婚、分居或營業等三種原因而為的生前贈與,才會是屬應受歸扣的贈與,如果不是上列三種原因所為的贈與,就算受贈與人是繼承人,該贈與還是不用歸扣。

 

本則判決揭示,原因是否為結婚、分居、營業或是已有預付遺產之意思而為贈與而得歸扣加入遺產計算應繼分、特留分,對此項有利之事實,自應由原告負舉證責任,尚難僅因被繼承人是在繼承開時2年內或密接時間內所為之鉅額贈與,即行認定該等贈與即具有預付遺產之意思,而應歸扣加入遺產總額計算甚明。
(編輯:詹豐吉律師)


裁判摘要:
按被繼承人之直系血親卑親屬、父母、配偶、兄弟姊妹、祖父母,即全部法定繼承人均為特留分權利人,其中前三者之特留分為其應繼分二分之一,民法第1223條定有明文。次按遺囑人於不違反關於特留分規定之範圍內,得以遺囑自由處分遺產;又特留分,由依民法第1173條算定之應繼財產中,除去債務額,算定之。應得特留分之人,如因被繼承人所為之遺贈,致其應得之數不足者,得按其不足之數由遺贈財產扣減之,民法第1187條、第1224條、第1225條前段分別定有明文。再按被繼承人因遺贈或應繼分之指定超過其所得自由處分財產之範圍而致特留分權利人應得之額不足特留分時,特留分扣減權利人得對扣減義務人行使扣減權。是扣減權在性質上屬於物權之形成權,一經扣減權利人對扣減義務人行使扣減權,於侵害特留分部分即失其效力。且特留分係概括存在於被繼承人之全部遺產,並非具體存在於各個特定標的物,故扣減權利人苟對扣減義務人行使扣減權,扣減之效果即已發生,其因而回復之特留分乃概括存在於全部遺產,並非具體存在於各個標的物(最高法院91年臺上字第556號判決可資參照)。又繼承人主張其因被繼承人遺贈而受侵害之特留分並非應有部分,縱該繼承人曾行使扣減權,亦僅使其受侵害之特留分部分,失其效力而已,其因而回復之特留分仍概括存在於遺產之上,非謂該特留分即易為應有部分,存在於各具體之標的物上(最高法院88年臺上字第572號判決意旨參照)。經查:

 

本件原告之特留分比例:被繼承人於101年7月5日死亡,遺有遺產,繼承人有原告、被告李有騰、李建榮及利害關係人李福春、李惠芬、參加人李清池、李吳阿守等7人,兩造、利害關係人及參加人均為被繼承人李德勝之第一順位繼承人,法定應繼分為各七分之一,原告之法定特留分為十四分之一等情,為兩造所不爭執,復有戶籍登記簿、戶籍謄本、繼承系統表、財政部北區國稅局遺產稅核定通知書在卷可按。

 

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但法律別有規定,或依其情形顯失公平者,不在此限。」,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定有明文。是以民事訴訟如係由原告主張權利者,應先由原告負舉證之責,若原告先不能舉證,以證實自己主張之事實為真實,則被告就其抗辯事實即令不能舉證,或其所舉證據尚有疵累,亦應駁回原告之請求(最高法院17年上字第917號判例意旨參照)。次按被繼承人在繼承開始前,因繼承人之結婚、分居或營業,而為財產之贈與,通常無使受贈人特受利益之意思,不過因遇此等事由,就其日後終應繼承之財產預行撥給而已,故除被繼承人於贈與時有各對之意思表示外,應將該贈與價額加入繼承開始時,被繼承人所有之財產中,為應繼財產,若因其他事由,贈與財產於繼承人,則應認其有使受贈人特受利益之意思,不能與因結婚、分居或營業而為贈與者相提並論,民法第1173條第1項列舉贈與之事由,係限定其適用之範圍,並非例示之規定,於因其他事由所為之贈與,自屬不能適用(最高法院27年上字第3271號判例意旨參照)。依上開判例意旨,雖認民法第1173條第1項規定之贈與事由係列舉規定,惟依其推論意旨,係因依常情擬制被繼承人之意思,認為被繼承人因結婚、分居、營業等原因所為贈與有先行給付遺產之意思,故所受贈與應加入被繼承人死亡時之應繼財產中,以符繼承人間之公平;若是因結婚、分居、營業以外原因所為贈與,則認為該贈與並非遺產之先行給付,有使受贈人特受利益之意思,無所謂繼承人公平之問題,故不需將受贈財產加入被繼承人死亡時之應繼遺產當中。若被繼承人贈與之原因雖非基於結婚、分居、營業等原因,惟被繼承人於贈與當時已有預付遺產之意思,並且明確表示沒有使受贈人特受利益之意思,則考量民法第1173條歸扣之立法目的在於被繼承人以生前贈與為遺產前付之意思時,應將其生前贈與歸入應繼遺產之內,以期共同繼承人間之公平,以及上開條文雖僅列舉結婚、分居、營業三者,然係立法當時為使條文明確、防杜爭議之故等情,應認此種情形得類推適用民法第1173條之規定,以符法律之內在目的,此種情形自不屬最高法院上開判例之適用範圍(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98年度家上字第20號判決意旨參照)。

 

依財政部北區國稅局遺產稅核定通知書所載,本件被繼承人死亡後,列入計算遺產稅之財產,詳如附表一之1所示共計有70項,其中如附表一之1編號37至51、55、67、68為贈與財產(共17項)、如附表一之1編號69、70則記載為生前提領現金(共2項)等情,有上揭通知書影本院在卷可按,並為兩造所不爭執。惟:就如附表一之1編號37至51、55、67、68為財政部北區國稅局遺產稅核定通知書所載贈與財產(共17項),原告雖主張該等贈於財產應依民法第1173條或類推民法第1173條之規定歸扣加入遺產計算,然被繼承人究竟於生前因何原因將上揭財產贈與,並非明確,原告僅以被繼承人所贈與之財產總價值高達1億7千餘萬元,而被繼承人當時年已77歲、教育程度約國小程度、精神及意識狀態不佳,常有嗜睡、混亂或呆滯情形,殊難想像被繼承人有贈與上揭價值1億7千餘萬元予繼承人之意思,是應加入被繼承人應繼財產計算等語,然繼承人生前之身體狀況是否如,原告主張情形顯非無疑,詳如上揭先位之訴判斷系爭代筆遺囑效力時所為之論述。再者,被繼承人究竟因何原因將上揭17項財產生前贈與部分繼承人,原因是否為結婚、分居、營業或是已有預付遺產之意思而為贈與而得歸扣加入遺產計算應繼分、特留分,對此項有利之事實,自應由原告負舉證責任,尚難僅因被繼承人是在繼承開時2年內或密接時間內所為之鉅額贈與,即行認定該等贈與即具有預付遺產之意思,而應歸扣加入遺產總額計算甚明。

 

就如附表一之1編號69至70所示,於為財政部北區國稅局遺產稅核定通知書所載生前提領現金(共2項)部分,原告雖以被繼承人過世前2年大多因病住院治療,在醫院嚴重已送至加護病房,被繼承人其可能自行至金融機構提領逾5千萬元之款項,是原告質疑被告等係在被繼承人意識不清下,擅自提領該帳戶內之金錢,致使該款項未列在代筆遺囑範圍內,是該被繼承人生前所提領之現金仍應列入被繼承人應繼遺產計算等語,惟依原告所提出被繼承人之診斷證明書2紙記載,被繼承人生前曾罹患有癲癇、缺血性腦中風、肺結核、低血鈉、高血鉀、呼吸衰竭病史,自100年11月29日起至101年7月5日期間,有4次於胸腔內科住院紀錄;另自100年8月14日至101年3月28日期間,有2次於神經內科住院紀錄,但無法僅依此認定,被繼承人生前2年內均無法至銀行提領現金。又被繼承人提領現金之原因可能性眾多,即使依據相關稅法,該生前提領現金必須加入用以計算遺產稅,但並不表示在民法上,必然為被繼承人之遺產,是難以單憑上揭被繼承人之診斷證明書以及提領金額龐大,即行認定該等金額為被告等所擅自提領,是原告主張就如附表一之1編號69至70所示生前提領現金(共2項)部分,仍應列入被繼承人應繼遺產計算云云,並非可採。

 

出處: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03年度重家訴字第12號民事判決
法官方鴻愷

分享此頁
  2975

請先登入以複製或列印本站資訊。

 


沒有帳號或忘記帳號?歡迎點此